福建日報 | 同一支口琴 同一個夢想
來自全國各地的口琴“小小師”在線上參加集訓。 (受訪者供圖)
萬涓成水,匯流成河。“琴系遠山”項目發(fā)起人、蕉城口琴協(xié)會會長楊鄭平自1996年便開始口琴藝術支教,起初在寧德蕉城各個村莊,之后延伸到全市各個鄉(xiāng)村。
如今,全覆蓋的網絡通信讓楊鄭平等人的鄉(xiāng)村藝術支教不再囿于時空限制,把口琴公益課堂搬到網絡上,讓每一個有藝術興趣的農村孩子都能得到音樂教育。
借著網絡,“琴系遠山”將藝術的火種播撒到了中國乃至贊比亞的角落。這些火種,在孩子心中生根發(fā)芽,也奏響了城鄉(xiāng)交融、文明互鑒的動人樂章。
“喜歡《茉莉花》,喜歡武老師,喜歡中國的小伙伴!”贊比亞卡薩馬女子中學的學生莫莉亞、范葉蘭與中國寧德市鄉(xiāng)村小學的孩子進行“線上口琴PK”后,天真稚氣的臉上寫滿了欣喜,表示期待有一天能到中國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看一看。
這是“琴系遠山”鄉(xiāng)村口琴藝術支教項目的生動縮影。該公益項目自2022年春季啟動以來,在福建、四川、陜西、湖北等地鄉(xiāng)村學校和贊比亞開設156個學習班,采取“互聯(lián)網+雙師課堂”模式,開辦了3500多場公益課堂,幫助2000多名鄉(xiāng)村孩子學會口琴演奏,獲得2024年福建省青年志愿服務公益創(chuàng)業(yè)賽金獎。
許多孩子收獲到的,不僅是口琴演奏這門技能,還有人格的成長。
鄉(xiāng)村里的琴聲
——在孩子們心里種下陽光的種子
孩子圍坐分享領到新口琴的喜悅。 (受訪者供圖)
村道宛如一條精心編織的綠絲帶,輕柔地環(huán)繞在大石村的腰間,幾朵野花從籬笆的縫隙中探出頭來,為整潔的村道又增添了幾分野趣。11月1日一大早,從寧德市蕉城區(qū)驅車近2小時到達壽寧縣大石村,眼前的美麗鄉(xiāng)村畫卷讓人不由自主地駐足流連。
張思蓉大學畢業(yè)后來到大石村小學任教,在這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。“還會經?;貋砜纯春⒆觽?,他們的笑容是最治愈人的。”
張沁如、鄭雪敏知道最喜愛的張老師來了,頭天晚上激動得睡不著覺,張思蓉一下車,便緊緊抱了上去。
和張思蓉一樣受歡迎的還有楊鄭平。
“楊老師,我什么時候才能學《我的祖國》?”張沁如、鄭雪敏演奏完《搖呀搖》《歡樂頌》后,眨巴著大眼睛,噘著小嘴,看著楊鄭平。
“琴系遠山”項目發(fā)起人、蕉城口琴協(xié)會會長楊鄭平介紹,《我的祖國》這首曲子要求演奏者不僅有扎實的技巧,還要有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投入。
“你們演奏得很棒,再熟練些就教你們。”張沁如、鄭雪敏聽到楊鄭平的鼓勵,開懷地笑了。
其實,張思蓉也是楊鄭平的學生。為了讓當時執(zhí)教的大石村小學的孩子能得到藝術教育,張思蓉果斷報名“琴系遠山”項目成為志愿教師,自己學會演奏口琴后,再教給孩子。
摸著張沁如和鄭雪敏的小腦袋瓜,張思蓉的心中充滿了欣慰與感慨。“這兩個小朋友,起初是那么羞澀膽怯,與人交往時總顯得局促不安,連走路都貼著墻邊。”張思蓉回憶,在音樂的熏陶下,張沁如和鄭雪敏逐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光芒,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恐懼,嘗試著與人交流,分享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和理解。
志愿者老師到福安潭頭小學指導學生練習口琴。(受訪者供圖)
在大石村小學的線下教學結束后,記者一行馬不停蹄地前往福安潭頭小學,到達時已是傍晚5點多。潭頭小學校長劉穎細心地安排好孩子的晚餐后,便自己開車去接附近學校想要學口琴的孩子們來此集中學習。“難得楊老師他們來線下教學,其他學校的孩子都爭著報名,我來保障交通安全!”
晚上要演奏的正是張沁如和鄭雪敏心心念念的《我的祖國》,合奏共四個聲部,現(xiàn)場十幾個孩子共同演奏,要達到一致、和諧、琴聲優(yōu)美,難度可想而知。
專業(yè)音樂教師陳美緣也是“琴系遠山”項目的志愿老師之一,此次合奏由她擔任總指揮。演奏團隊正中間的是剛在第十四屆亞太(江陰)口琴藝術節(jié)中獲得獎牌的潭頭小學學生蘭文馨。
近兩個小時的排練,教室里始終回蕩著悠揚的琴聲和休息時孩子的歡笑聲。
結束時,蘭文馨有點喘氣,圓潤的小臉上白里透紅,“楊老師、陳老師,還有小樹老師,我都特別喜歡,從完全不懂到和口琴成為好朋友,感謝他們一路的幫助”。
跨越山海的琴聲
——音樂為媒搭起共同成長的橋梁
蘭文馨口中的小樹老師是“琴系遠山”項目的志愿教師之一洪禎憶,目前在上初中一年級的她,是除了成年志愿教師外,項目的“小小師”群體里最年長的。
楊鄭平介紹,2021年,他舉辦線上讀書會,結束時吹了一小段口琴,來自北京、杭州等地的孩子和家長聽入迷了,其中就有小學生趙眩涵和洪禎憶。
得知楊鄭平從1996年就不間斷地通過口琴教學進行鄉(xiāng)村支教,大伙兒被感動了,也想加入這一有意義的活動,和楊鄭平一起為鄉(xiāng)村孩子上公益口琴課,“琴系遠山”項目遂從2022年春成立。
孩子領到捐贈的口琴很開心。 (受訪者供圖)
起初,大家都不會口琴,楊鄭平便通過線上教學,先把趙眩涵、洪禎憶等人培養(yǎng)起來,加入志愿教師隊伍。
“涵涵一開始也很羞澀,通過學會吹口琴,當老師,越來越自信。”趙眩涵的母親缐宏欣看著孩子一點點地進步,很欣慰,“以前會覺得家長是權威,其實孩子很有自己的擔當,我們是平等的。”
洪禎憶的成長同樣讓母親殷莉菁感到欣喜,甚至驚訝。
2022年,洪禎憶第一次獨立回家給潭頭小學的孩子上網絡口琴課,不小心把公交車坐反了方向,眼看時間來不及,下車后沿著姥爺以前騎電動車載他回家的小路飛奔,終于在上課前兩分鐘趕到家,按時開課。
“當時看到他,全身濕透了,好像剛洗過澡沒擦干一樣。”殷莉菁那時覺得孩子長大了,“他說當老師是有責任的,遲到怎么能行?”
“琴系遠山”在寒暑假等時間會組織全國各地鄉(xiāng)村和城市的孩子互相交流,共同演奏口琴。當看過祖國各地的美麗鄉(xiāng)村后,幾位“小小師”都發(fā)出感慨:“我們也就早學了一段時間,現(xiàn)在很多學生都比我們吹得好了!貧困的不是鄉(xiāng)村,是我們的認知。祖國的每一方土地都是那么美!”
贊比亞卡薩馬女子中學學生收到捐贈的口琴后合影。(受訪者供圖)
“琴系遠山”項目惠及的不光是中國的孩子,更有遠在贊比亞的小朋友。
志愿教師之一的武征博士遠赴贊比亞支教,在贊比亞大學孔子學院任中文教師,同時也把琴聲帶到了當?shù)亍?/p>
“需要破冰。”因為語言的關系,武征嘗試過各種方法,可始終覺得和孩子們存在距離。“那用口琴試試唄。”
《茉莉花》《讓我們蕩起雙槳》《我的祖國》……幾首曲子演奏完畢后,贊比亞的小朋友們聽入迷了,原來音樂是這么的動人。
武征沒想到打破隔閡的是隨手帶在身邊的口琴。從那以后,莫莉亞、范葉蘭等孩子天天“纏著”武征要她教口琴,武征成了孩子王,感受著“甜蜜的負擔”。
莫莉亞、范葉蘭一直珍藏著中國愛心人士捐贈的口琴,上面印著每一位捐贈者的名字和他們的寄語,其中一支口琴上寫著“ONE HARMONICA ONE DREAM”(同一支口琴,同一個夢想)。
來源:福建日報
編輯:陳娥
審核:劉寧芬 林珺
責任編輯:劉寧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