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榮喜/過年
俗話說:官三民四。說的是舊時當官的農(nóng)歷二十三過小年,老百姓的農(nóng)歷二十四過小年。記憶里,一到小年,年味就慢慢濃了起來。
小年那天,最先喚醒味蕾的是父親買回的各色灶糖,那道甜,那份脆,又勾起了對年味的無限期待。
小年過后,父親從街上買回了許多新鮮的魚。午飯后,母親將腌好的魚放在淀粉汁里攪拌,然后下到油鍋里炸,不一會兒,灶頭便擺了滿滿幾盆炸好的魚,廚房里魚香四溢,看我們饞得很,母親便笑瞇瞇地給我們每人夾上一只,于是這份咸酥又加深了年味的烙印。
等到父親買回“米糖仔”(麥芽糖),好吃的米稜就要開場了。晚上做好家務(wù),母親將鍋燒熱,先將曬好的米稜干爆炒成米稜脯(未爆的米花),將麥芽糖放入鍋中熬煮,到一定程度,加入炒好的米稜脯拌勻,用大鍋鏟鏟到方形的木盤里,拿量米的竹筒將拌上糖漿的米稜脯碾壓平整,再拿菜刀切成棱角分明的方塊。母親將完整的米稜裝入密封的大鐵罐里,把切剩的邊角料賞給了我們,那種酥脆,夾雜著花生仁與芝麻的香,那才是舌尖上真正的新年美味。
年味不僅鐫刻在舌尖上的各色美食中,對于村人來說,每年那些固定的喜事則構(gòu)成了世代相傳的年味。新年一到,新福首當值,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送“喜票”。年底,福首先到自己的“甲”(片區(qū))中登記明年做壽、結(jié)婚、生子、入冠,甚至上大學(xué)等喜事,然后請先生用大紅紙題上各色喜慶的賀詞,如做壽題“壽比南山,春秋不老”;結(jié)婚題“喜結(jié)連理,天作之合”等。等到黃道吉日(一般大年初一或初三),由每甲的福首到各家派送。于是那一日,村中十幾個福首一齊出動,街頭巷尾,錄音機里喜慶的戲曲聲此起彼伏,整個村子便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。有喜事的人家,早早備好一桌菜肴,溫上米酒,但聽門前戲曲聲響,便放鞭炮迎接。女主人將泡好的糖茶為客人遞上,男主人掏出準備好的香煙一一分發(fā),福首將大紅喜票張貼在墻壁上,然后和主人入席,酒過三巡,福首推薦一人和主人猜拳,猜拳內(nèi)容也有講究,什么“三重財來啊”、“八仙來啊”“大大發(fā)來啊”……主人家的笑臉在猜拳聲中便愈發(fā)燦爛起來。末了,福首要到下一家派送喜票,主人再三挽留,福首再三致謝,主人便從口袋里掏出事先準備好的紅包遞與福首,燃放鞭炮送行。待福首走遠,一家人忙著招呼左鄰右舍,大家齊聚廳堂,喝酒吃菜,心情愉悅,其樂融融。
正月開始,大家心里都惦記著一件大事——村里什么時候做戲。年隨著戲節(jié)的到來,逐漸達到高潮。新戲班一到,全村人臉上都樂開了花,那時村路窄小,只好讓村里的拖拉機去接,戲擔一車車運進來,像送來了什么寶貝似的,最高興的要屬小孩子了,他們個個欣喜若狂,爭相奔走相告。
戲節(jié)一到,大人們就會安排我們?nèi)ム徑迩f請七大姑八大姨們回來看戲?;貋沓赃^午飯,我們就往祠堂跑,早早為大人們占好位子。下午親戚們陸陸續(xù)續(xù)到齊,等到神銃沖天響,戲鳴鑼開場,戲場內(nèi)外人聲鼎沸。新年的開場戲必演“打八仙”,戲臺上那些帶著面具的福星財神紛紛亮相,袖子和著鼓樂的節(jié)奏一甩一甩的。我們最喜歡看的是這些福星財神兜著袍子,那袍子里似乎堆著無數(shù)的金元寶,然后從中間到兩邊將一袍子一袍子的金元寶甩到臺下來,每到這時,臺下邊笑聲連連,也有人往臺上扔錢的。有幾次真看到那財神一轉(zhuǎn)身雙手捧著一個巨大的金元寶遞給臺下的福首,那福首也回贈一個紅包給財神,然后轉(zhuǎn)身高舉著金元寶放到宗祠里,里面隨即響起一陣鞭炮聲。
接下來,正戲開場。村人最愛看的無非是那些狀元及第、孝子侍親、懲奸除惡的戲。戲到高潮,臺下座無隙地,廊柱下,臺子兩側(cè),廳堂后頭,過道兩邊人頭攢動,那咿咿呀呀的唱詞讓聽者心醉神迷,仿佛那唱的就是臺下觀眾的心聲。待到那善的得到善報惡的得到惡報,那十年寒窗的學(xué)子終于狀元及第,子榮母貴之時,人們的心潮也跟著跌宕起伏。突然那后臺鞭炮聲噼里啪啦響起,人們的心緒也到達了極致,一場戲從此在他們的心里印刻了下來,久久難忘。對他們中的多數(shù)人來說,這便是一生中最難以忘懷的年味了!
年味呵,不僅僅是兒時父母辛勤勞作帶給我們的舌尖美味,更是一個家族一個村莊人們精神上那永遠磨滅不了的記憶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