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錦斌/猶憶兩棵樹
關于那兩棵樹,我請教過老王。當年,老王是大院里的園丁。“被砍掉的這兩棵是什么樹?”“含笑。”我再三問,老王再三答。實際上,我不止請教老王,也問過其他一些老機關,不知道他們?yōu)槭裁匆捕疾簧趿肆恕?/p>
那時,眼看著那兩棵樹被砍倒,挖地三尺,連根鏟除,我心戚戚,遂作《兩棵樹》,為之撫哭。此文蒙譚雪芳不棄,刊發(fā)于當時的《海峽都市報·文化周刊》。
時過境遷,我還會時時想起那兩棵樹。原因呢,一則,這兩棵樹喪命的現(xiàn)場,一直以來,我每天上班,出入必經(jīng),都在眼前。再則,我對老王所說素來懸疑。近些年,稍長了些見識,比照大院尚存的相似的樹木,我便足以推翻老王的“含笑”說,確認那兩棵樹的真實身份:銀桂。如此,那時的文章該這樣開頭:“院子門前有兩棵木犀科常綠灌木,用魯迅式的說法:一顆是銀桂,還有一棵也是銀桂。”回想起來,真是羞愧自己的無知,高估了老王的專業(yè),痛悼慘死的銀桂,喊的卻是“含笑”的名兒。
兩棵樹殞命后,它們曾經(jīng)活命的位置,被砌成兩個水泥墩,上面放著些盆栽的花草。水,泥,墩,我數(shù)了左邊的一個,再數(shù)右邊的一個,都是六個角。莫非是六六順么?若不然,把兩棵好端端的銀桂硬生生變成兩個傻呆呆的水泥墩,生殺予奪的邏輯何在?果真六六順么?那時此地的前后任當事者,雖先后擢升省里,但前仆后繼,東窗事發(fā),落得或倉皇外逃或鋃鐺入獄,結(jié)局豈如其人所愿?
說起來,那時大院里被砍伐的樹木,何止這兩棵銀桂!S號樓和F號樓之間,有一塊不大不小的綠化帶,樹木成林,頗為可觀。其間多的是高大的白玉蘭、茁壯的香樟、挺拔的棕櫚。若記憶無誤,似乎還有一株石榴……小樹林的色和香,常年不斷,四季綿延。記得,當年,通常早上一上班,我們F號樓一層幾家單位的大部分人員,就抄了家伙,陸續(xù)到林蔭道上小樹林里打掃落葉,這似乎成了日課,那是我們共同的衛(wèi)生區(qū)。打掃的落葉,堆積到林子中央的空地,點上一把火。大家說說笑笑,各自散去。落葉燃燒著,發(fā)出一些聲響,隨之騰起的青煙,裊娜幾下,也慢慢地散去了。
后來,這些樹木,忽地幾乎都成了刀下鬼,與兩棵銀桂的被砍伐同時。
于是,小樹林變成了草皮。
沒多久,草皮變成了水泥。
有人說“一部綠色世界史,也就是一部人類讓世界失去綠色的歷史。”從這大院內(nèi)巴掌大的一塊地兒的變遷來看,果不其然。
我回鄉(xiāng)里,偶與村人談論樹木,說起伐木一事,才知道那些靠伐木謀生的人,也自有其道道。說是林中必有樹王,砍伐樹木前先得祭拜樹王,不可莽撞行事。什么樹都可以砍,樹王則動不得,若妄下刀斧,必致災禍。
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