蕭然/清幽竹江
寧德網(wǎng)(蕭然)竹江島又名竹嶼,在霞浦縣南部、東吾洋北側(cè),以島上產(chǎn)竹,四周臨水而名。島呈不規(guī)則長方形,地勢東高西低,基巖和沙泥海岸,岸線平直。南宋時,張、鄭、陳、孫四姓相繼遷此定居。明時屢遭兵燹他遷,清康熙間(1662~1722年)復梓。竹江島是一個浮島,漲潮時小島便浮起來,落潮時候島便落下去。竹江這片浩瀚的海,曾在我的心靈烙下一抹淡淡的喜悅,一縷淡淡的愁緒,剛回霞浦工作參加社教工作隊,第一站便是竹江。海潮拍岸的幽靜浮島令人迷戀,那時的我多渴望有一天也像空中回翔的海鷗,停留在這里。多年后,竹江依然時時撩撥我的情懷。 ——題引
重臨竹江,目的是看汐路橋,這橋系連接陸地與竹江島的石橋,橋為東西走向,因路和橋建在灘涂上,漲潮沒于海水中,退潮時才能行走,故稱汐路橋。清乾隆年間由鄉(xiāng)紳鄭繡軒倡建,至嘉慶十六年(1811)鄭啟昂耗巨資建三年而成,后被潮水沖垮,其子鄭瓊森又進行三次大修才得暢通。由于地處海涂泥濘中,建路時,路基用松樹打樁、鋪墊雜木草皮,然后鋪上條石橫豎三層砌成。全長3651米,最寬1.8米,途經(jīng)六座橋,最高2.9米,其中有四座橋,橋孔上下二層,邊有小孔,具有排潮防潮作用,是目前國內(nèi)罕見的海埕石路橋建筑,也是至今發(fā)現(xiàn)最長的古代海埕石路橋,2009年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汐路橋是竹江這個島村村民的一個外出通道,每至潮水退盡渡船無法行駛時,群眾可通過該橋步行至陸地小馬村。同時,汐路橋也是村里的“風景橋”,每年都吸引著不少游客前來觀光。因年久失修,該橋出現(xiàn)橋墩倒塌、橋身塌陷等現(xiàn)象,還有部分橋身被灘涂泥濘淹沒不見天日,在整座汐路橋已廢棄七年之后,去年初,霞浦縣沙江鎮(zhèn)政府將竹江汐路橋整修列入一事一議項目,投入百萬元,采取以舊修舊的方法,對損壞坍塌的部分跨越港汊石橋以及石垛進行修復,對塌陷的橋身進行提升抬高,同時,對汐路橋進行全面清淤,還其本來面貌,值得稱嘆。
來時正是暮春時節(jié),走在彎曲的汐路橋上,看空中掛曬的獵獵飛揚的海帶,有種奇妙之感。海上有藍霧,灰黑的船正朝向遠方駛?cè)?,則有一種靈動而飄逸的感覺,眼前的景象很美很美,尤其海邊的斜坡上,一片桃紅花迎風招展,如微笑,如軟語。曾經(jīng)是草房的漁屋,如今已變成排列有序的紅瓦屋之漁家,縷縷炊煙隨風飄蕩在碧海藍天中,螺聲犬吠里,混雜著漁人們奔放的俚歌與粗嗄的吆喝,偶爾一群海鷗掠空而過,讓懶散的野鴨鵝群,就如夢初醒似的伴著夕暉,這一切的景象,也只能在這世外桃源才能有所感受到。面對著海,遠離了繁華喧囂的都市,日暮以后的時刻,最是難忘,風雨拍濤,不時交響在耳旁,撩撥心弦,沁人胸臆,仿佛失落什么,也仿佛獲得了什么,一失一得,一悵一樂,總是亙古相循,未知若干年后何人會有此情懷來此佇立。
竹江村是個孤島,島上群眾都以海上養(yǎng)殖為生,信仰媽祖由來已久。竹江天后宮,四面環(huán)海,坐落于前澳埠頭,1988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據(jù)張氏家譜載,始建南宋慶元年間(公元1195—1200年),并有詩證:“廟祀慶元隆筑嶼,香煙天圣接湄州。”清康熙二十九年擴建,為單檐歇山頂木結構,呈銜接式大小兩宮的整體布局,兩座面板三進深五間,正門外有東西轅門、照墻。門上五層門拱,中懸五龍纏繞神碑“天后宮”,宮內(nèi)兩處藻井呈圓形,以七層門拱裝嵌,戲臺環(huán)樓腰壁南北長二十余米,均雕刻高浮雕人物、花卉、禽獸、城垛的油彩畫。媽祖信仰源起中國閩越地區(qū),從產(chǎn)生至今,經(jīng)歷千年。作為民間信仰,它延續(xù)之久,傳播之廣,影響之深,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不曾有過的。而歷代皇帝的尊崇和褒封,又使媽祖文化的影響范圍,傳播面越來越廣,逐漸走向東南亞,走向全世界,可謂“天后之神”。自宋代之后,媽祖祭奠的主要表現(xiàn)形式可分為廟祭、郊祭、海祭、舟祭、家祭五種。霞浦縣沿海各鄉(xiāng)鎮(zhèn),許多的民間活動幾乎都與媽祖信仰有關。新船首航、春節(jié)社戲、漁民赴外作業(yè)、商人赴外經(jīng)商,人們都要先到廟里向媽祖神靈祈愿、膜拜,借得信物,通常為廟中的紅旗,掛在自家屋頂或船上以示媽祖永伴左右。媽祖走水則是竹江村民用來紀念傳說中的媽祖女神,在海上救父、救兄和救護遇險漁民而開展的一項特色民俗活動,不僅凝聚了親情鄉(xiāng)親友情,還培養(yǎng)了年青人的團結互助精神。媽祖走水,大概屬于海祭,這種純粹的民間祭禮一般在海邊漁村流傳,具有地域的獨特性、廣泛的群眾性和別開生面的觀賞性。在霞浦,媽祖走水活動,最典型的當屬沙江鎮(zhèn)竹江島。每逢這一天,在外做事的人都會趕回島上。當?shù)厝苏f,媽祖走水時刻從來不會下雨。如遇下雨天,天會晴;如遇大太陽天,又會下點雨調(diào)劑一下。在當?shù)厝诵哪恐校瑹o論老少,媽祖真得很靈。媽祖走水,分“走水”和“搶水”。“走水”象征媽祖親臨海濱巡視,保佑漁業(yè)、養(yǎng)殖豐收。“搶水”則因媽祖所經(jīng)之境,不但蠣產(chǎn)可望豐盈,而且人畜平安,所以,各村均選派精壯青年,候在媽祖回宮路道,攔途搶轎,讓轎子路經(jīng)自家村子回宮,此謂之“搶水”。隨著陣陣敲鑼聲和鞭炮聲響起,村民們抬著兩頂坐著媽祖神像的轎子,在竹江村街道上奔跑起來,隨后,人們把轎子抬到海邊,海水剛漲到灘涂,媽祖走水活動便開始了。只聽三聲神銃響起,十數(shù)名壯漢抬起轎子,在敲鑼手引導下,沖向預定海域,濺起層層浪花。轎手們在海水中大約跑了100多米便停了下來,把轎子抬高放下,反復沾水36次。沾水儀式結束后,大家又抬著轎子原路返回,玩起“搶水”。這一活動,漸漸演化為霞浦媽祖信仰所獨有的民間傳統(tǒng)習俗。
庸碌歷程,遺落不少記憶,回首撿拾只能意會,不能言傳,唯有在這里,才體會出真實的生活,找到被繁華鬧市埋沒而失落的自己,洗凈心中的煩憂,讓萬物皆成塵煙、流水,降落,沉淀,逸逝,不復騰揚了,在這兒可以放棄了必然把捉不住的幻像與憂郁,轉(zhuǎn)而享受空靈的氛露祥和……
責任編輯:吳圣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