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歷史深處走來的“陸氏宗祠”
寧德網(wǎng)消息 南雙溪陸氏宗祠歷史溯自唐末五代后梁乾化三年(913年),因政局動蕩,時任建州古田縣令陸噩辭官攜眷遷居肇基雙溪,拓殖繁衍,至今已歷千年。穿過歷史的云煙,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陸氏宗祠至今仍保持著最初的面貌。祠堂坐北朝南,縱深80米,寬16米,氣勢恢宏。由前至后依次為照壁、水池、戲臺、天井、魁星閣、廊拱、觀遠樓。正廳面闊三間,深七柱,前廊軒頂,斗拱挑檐、用材碩大,做工講究。整座祠堂雕梁畫棟,給人雄偉壯觀、富麗堂皇的感覺。宗祠現(xiàn)存歷代重修碑刻11通,各式楹聯(lián)19幅,匾額26幅。其中大門對聯(lián)“文名震洛家聲遠,德業(yè)開屏世澤長”出自清道光年間舉人、雙溪紫山書院山長鄭芝蘭先生手筆,字體端莊遒勁。神龕上一塊長方形牌匾,匾文集陸氏史上名人業(yè)績于一章,引經(jīng)據(jù)典,對仗嚴謹,文句清麗,筆法流暢。品讀這些楹聯(lián)、匾文,你不但會感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,而且會覺得歷史并沒有走得太遠。
雙溪按地理先生所言是“五鳳朝陽”之地,陸氏宗祠恰好建在鳳爪之上,如金雞獨立,俯瞰全城。據(jù)退休老教師陸則汶先生回憶,他伯父陸仲淵是當時中國美術協(xié)會會員、畫家,曾陪同葉飛將軍參觀祠堂,登上魁星樓,葉將軍放眼遠眺,只見眾山拱城,雙溪如抱,不禁脫口贊嘆道:好地方!歷經(jīng)千年風雨,陸氏宗祠巋然不動,成為古城雙溪的一大景觀。
歷史幸運降臨陸氏宗祠,新四軍六團整編北上抗日,成為閩東革命史中的一段璀璨的華章,那悠悠的棠口溪,至今仍在深情地吟讀那幕史詩般的改編壯舉;那依舊的濤聲,流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長河,流出了生命最恢宏的旋律。1937年農(nóng)歷十二月,閩東屏南縣進入了一年當中最寒冷的季節(jié)。縣城雙溪陸氏宗祠一反平日的肅穆寧靜,變得熱鬧非凡。由閩東紅軍獨立師改編的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部駐扎在這里。一時間,到祠堂拜訪新四軍六團團長葉飛、副團長阮英平、閩東特委書記范式人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。寒冬臘月,天寒地凍。衣衫單薄的新四軍將士在祠堂大廳里生火御寒,他們時而與來訪的窮苦群眾促膝談心,時而接待國民黨屏南縣政府官員與地方名流,時而與前來報名參軍青年談話……
熊熊火光驅(qū)散了寒意,更驅(qū)散了人們心頭的疑問和陰霾。閩東紅軍接受改編,北上抗日的壯舉使廣大群眾也包括國民黨人士深為感動,他們看到國共第二次合作帶來了民族的希望,增強了抗戰(zhàn)必勝的信心。
1986年,開國上將、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特地為陸氏宗祠題寫“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部舊址”。2001年,陸氏宗祠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入選《福州十邑名祠大觀》與《海峽名祠大觀》。其后又分別被授予“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”、“寧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。2008年,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70周年之際,屏南縣在陸氏宗祠設立“新四軍六團史跡陳列室”,展出圖片二百多幅,那一幅幅傳神的黑白圖片,細致描述了當年的戰(zhàn)斗場景,駐足凝視,讓人熱血沸騰,仿佛置身于戰(zhàn)火紛飛的歲月,新四軍指戰(zhàn)員的英勇形象在這里定格成一頁頁永恒的輝煌。
2009年10月,由新四軍六團發(fā)展起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為編寫軍史,特地到屏南尋根,并到當年團部陸氏宗祠拍攝場景。老一輩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鄧子恢、譚震林、陶鑄、張云逸、葉飛、曾志、阮英平、陳挺等后代先后到屏南探訪父輩足跡,瞻仰陸氏宗祠。近年來,陸氏宗祠累計接待各地游客16萬多人次,陸氏宗祠已成為“閩東紅色之旅”的一個重要景點。
責任編輯:葉朝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