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寧首章村:脫貧致富路 茶葉幫大忙
瑪坑鄉(xiāng)千畝茶葉生態(tài)旅游觀光園風光。 許孫月 攝
寧德網消息(許孫月) 修枝、除草、施肥……連日來,周寧縣瑪坑鄉(xiāng)首章村村民鄭銀賜在自家茶園忙得不亦樂乎。“如今這茶葉就是我的寶貝,要好好管理,開春才有好收成,去年光靠茶葉這一項收入就達4萬多元。”鄭銀賜邊忙碌邊對筆者說。
鄭銀賜曾是首章村最困難的村民之一,幾年前,因孩子生病欠下巨額債務,家庭陷入困境,生活的壓力讓他寢食難安。在村茶葉合作社的帶動幫助及自身的辛勤勞作下,鄭銀賜去年順利實現(xiàn)了脫貧。他說:“這兩年村里茶葉發(fā)展得很好,我自己家里管理15畝茶園,還給村里合作社打工,年收入6萬多元,雖然很忙碌,但我們覺得生活很有奔頭。”
茶葉是周寧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(yè)之一,茶葉的發(fā)展與農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。但由于品種、制作工藝、規(guī)模、市場因素等原因,首章村茶葉發(fā)展幾經浮沉,群眾的收入也跟著增減,
首章村優(yōu)勢在茶,資源在山,只能走“靠山吃山”的路子。怎樣讓村里的傳統(tǒng)產業(yè)煥發(fā)活力,讓“小綠葉”變成農民致富的“金葉子”?這是首章村黨支部書記陳桂清這些年一直在探索的問題。
2008年底,陳桂清同該村在外茶商一起,帶著兩位茶葉大戶到安溪取經,然后回到村里辦培訓班,請來茶業(yè)局技術人員授課、做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。2009年,首章村成立茶葉專業(yè)合作社,社員58戶共300多人。合作社對茶園實行采摘、施肥與用藥“三統(tǒng)一”,設定最低保護價,請來安溪師傅負責生產,銷路則由在外茶商負責,群眾熱情高漲。
2014年,首章村投資200多萬元,擴大生產,種植新品種茶葉金牡丹300畝,新建茶葉加工廠,并注冊茶葉商標“丹山夢緣”。 同年,在周寧縣首屆“官司云霧茶”杯斗茶技能大賽中,首章茶葉專業(yè)合作社選送的“丹山綠芽”獲得“綠茶王”稱號。
近年來,針對合作社茶葉加工廠機器設備老化、廠房破舊、工藝落后等問題,陳桂清爭取標準化茶葉加工廠建設項目,籌集資金137萬元,將舊廠房改建成現(xiàn)代化的標準精制茶葉加工廠,引進先進生產工藝,專門聘請安溪制茶師負責生產,提高茶葉工藝品質。
為提高全村茶葉品質,村兩委組織村里的茶葉大戶先后5次赴安溪取經,積極組織開展茶業(yè)技能培訓,對低產茶園進行品種改良,建成現(xiàn)代生態(tài)茶園800畝,其中集體茶園200畝。改良后的茶葉,讓村民每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。同時,積極發(fā)揮該村在外經濟能人優(yōu)勢,幫助拓寬銷售渠道,在山東、上海等地設立銷售點。目前,首章村集體茶廠資產已達320多萬元,年產干茶20多萬公斤,年產值260多萬元,利潤80多萬元。
大家富才是真的富。為了讓貧困戶都能穩(wěn)定脫貧,2016年,首章村將在冊的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,由鄉(xiāng)扶貧協(xié)會出資為每戶貧困戶入股5000元作為本金,每年可領取3000元的分紅。同時,對有勞力可以參與勞動的貧困戶,采取吸納到茶廠務工,安排領取工資加分紅的形式進行幫扶。在茶葉生產旺季,茶園、茶廠每天需雇傭50多人幫助采摘、揀茶梗、包裝等,男工工資每天150元、女工工資每天100元,讓群眾實現(xiàn)了在家門口就業(yè)。2017年底,由于該村合作社茶葉生產效益好,7戶貧困戶每戶分得5000元,鄭銀賜就是其中的一戶。
據了解,至2017年底,首章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6萬元,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原來的不足2000元達到17000元,村集體資產達420萬元。
責任編輯:卓金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