寧德調查|“四下基層”壽寧實踐
在壽寧,領導干部在基層一線解民憂、調糾紛、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的身影隨處可見。僅去年以來,全縣處級領導累計走訪群眾3498人次、企業(yè)1201家次、協(xié)調解決問題1106個。
“四下基層”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的工作方法、工作制度,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實踐創(chuàng)新。30多年來,壽寧縣始終以高度的政治自覺、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,認真?zhèn)鞒泻霌P“四下基層”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建立“四下基層”聯(lián)席會議制度,定期部署推進、協(xié)調解決問題,配套出臺《深化落實“四下基層”制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實施方案》等系列文件,持續(xù)推動“四下基層”實踐活動走深走實,大力開展“三爭”行動,大興調查研究,讓廣大黨員干部自覺行動做群眾身邊的好干部,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(fā)展。
下派干部富志功與菇農、村干部交流夏菇栽培與銷售“生意經” 劉梅芳 攝
干部駐村幫扶 重“輸血” 更重“造血”
在開展“四下基層”活動中,壽寧切實落實好干部掛企、掛村、掛重點項目等工作機制,引導黨員干部到田間地頭、群眾家中、生產車間,破解工農業(yè)發(fā)展瓶頸,推動鄉(xiāng)村振興,幫助群眾增收致富。
2018年3月,壽寧縣改變傳統(tǒng)選派年輕干部駐村鍛煉模式,讓有經驗的干部回原籍地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或村主任助理,在寧德市建立首個鄉(xiāng)村振興指導員機制,以解決農村“領頭雁”引領發(fā)展能力不足問題。壽寧從縣直機關遴選出一批履歷豐富、群眾基礎好、工作熱情高的干部,進行崗前培訓,讓他們轉變角色,理清農村發(fā)展思路。
江山村駐村干部何發(fā)灼在了解群眾意見建議 吳蘇梅 攝
托溪鄉(xiāng)江山村基礎設施落后,村民長期靠天喝水,一下雨,水就很渾濁。何發(fā)灼是壽寧縣水利局干部,2019年起,他回到老家江山村任鄉(xiāng)村振興指導員和駐村第一書記。返鄉(xiāng)后,他全心全意為群眾辦好事實事,爭取資金600多萬元,修建水渠,建設攔水壩、幸福院、公廁、自來水工程、消防水池、休閑涼亭、村尾廊橋,硬化村道等,讓江山村面貌煥然一新。他個人捐款20萬元,并帶動鄉(xiāng)親募捐100萬元解決項目資金不足問題。
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。壽寧縣文體和旅游局下派到村里的“第一書記”張成芳為犀溪鎮(zhèn)仙峰村帶來的不只是鄉(xiāng)村建設的“輸血”,更重要的是提高村民的“造血”能力。
仙峰村種植葡萄36畝、黃桃103畝、楊梅80畝,由于種植技術落后,價格較低,群眾增收困難。張成芳到村后,利用自己深厚的技術功底,編制了葡萄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規(guī)程,組織種植戶學習和使用,并手把手指導。他還幫忙聯(lián)系技術員對不結果的黃桃植株進行重新嫁接,指導農業(yè)合作社進行規(guī)范化提升,組織產業(yè)觀摩培訓會15場,在黃桃基地推廣套種玉米,幫助果農對接銷路……在他的努力下,葡萄畝產值提高了2000多元。
駐仙峰村干部張成芳指導果農為葡萄套袋 吳蘇梅 攝
目前,他正與村兩委成員共同努力,準備籌建省級“一村一品”項目、農產品展示中心、農產品交易停車場、葡萄園(楊梅園)觀光示范園、農產品冷藏庫等。還與村民商議準備開挖荒地100畝,打造黑桃、蔬菜基地。
2018年以來,壽寧累計下派鄉(xiāng)村振興指導員3批、65名,他們身體力行、建言獻策,為鄉(xiāng)村振興注入活力。截至目前,“指導員”累計籌資近5200萬元,謀劃建設項目110多個,讓165個村莊受益。
為了讓駐村干部更好地履職,壽寧縣從職責任務、日常制度、工作考評及服務保障等方面作出明確規(guī)定,深入開展駐村干部“紅黑榜”評比和村干部“一季一比武”活動。由所在鄉(xiāng)鎮(zhèn)每月根據駐村干部在崗表現情況、駐村工作成效等量化評分,壽寧縣委組織部每季度根據駐村表現情況,按30%“紅榜”和10%“黑榜”在全縣范圍內公示,每半年從“紅榜”中選擇2個至3個村進行集中交流觀摩,打好“明責+評效+激勵”組合拳,識別糾正“躺平式”駐村干部,推動駐村干部走前頭、當先鋒、作表率。對選派干部致力實施的關乎群眾生產生活項目,壽寧縣定期召開部門協(xié)調會,形成合力助推項目落地。
“干部駐村是對‘四下基層’活動的豐富和發(fā)展,既能鍛煉干部,又能改變農村面貌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。”壽寧縣委常委、組織部部長黃鎮(zhèn)說。
“縣鄉(xiāng)村”三級大接訪 解群眾之憂
群眾利益無小事,一枝一葉總關情。近年來,壽寧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好信訪工作,想方設法解決群眾反映的信訪問題,解群眾之憂。
建立“縣到鄉(xiāng)、鄉(xiāng)到村”領導下訪機制。壽寧規(guī)定縣處級領導每年到基層一線調研時間不少于60天,每月在基層一線工作不少于10次;每月15日開展“縣鄉(xiāng)村”三級大接訪,由縣委和縣政府一位主要領導輪流坐鎮(zhèn)信訪局約訪接訪群眾,其余縣處級領導干部由縣下到鄉(xiāng),鄉(xiāng)科級領導干部由鄉(xiāng)下到村,帶著縣信訪聯(lián)席辦每兩個月梳理的信訪突出問題清單到基層一線矛盾問題最集中、最復雜的地方,深入了解群眾訴求,讓來訪群眾的煩心事有人傾聽、有人疏導、有人解決。
駐平溪鎮(zhèn)干部李典平入戶了解征地群眾訴求 劉梅芳 攝
2021年1月以來,壽寧縣領導到信訪局接訪群眾79場次、103人次;到鄉(xiāng)鎮(zhèn)接訪群眾342場次、149人次,受理信訪件111件;鄉(xiāng)鎮(zhèn)領導到村接訪群眾938場次、665人次,受理信訪件502件。
針對信訪時間跨度長、處理難度大、辦理次數多等歷史積案,壽寧縣組織開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專項行動,致力化解疑難信訪積案存量。
組建工作專班,建立領導包案與專班化解相結合機制,由壽寧縣委、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掛帥,成立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專項行動小組,壽寧縣委書記擔任“一線總指揮”,定期與包案領導對疑難事項進行會商、分析。截至目前,組織召開部署會2場、推進會6場,縣委書記親自協(xié)調案情復雜的“骨頭案”“釘子案”,各包案領導主動下訪并組織召開協(xié)調會上百場次,所交辦的歷史遺留問題化解率達96%以上。中央信訪聯(lián)席辦下達兩批次共113件重復信訪事項全部化解并上報。
民意如水,宜疏不宜堵。壽寧在繼承弘揚馮夢龍“無訟”文化基礎上創(chuàng)新機制,整合“訪調、訴調、公調、檢調”等資源設立“夢龍矛盾調處志愿者之家”,聘請退休政法干警、老干部,設立專窗“一站式”實時受理各類訴求,實現就地接待、快速調解,并為群眾提供咨詢、代書、信訪代理等公益性服務。
壽寧成立“夢龍矛盾調處志愿者之家” 吳蘇梅 攝
與此同時,壽寧還積極打造便民信訪之窗,建立縣委“五人小組”網上受理機制,整合“縣長信箱”“12345”等網絡問政平臺資源,廣泛收集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,由縣委“五人小組”成員每天輪流批閱群眾網上來信訴求。
隨著各項舉措的全面施行,基層群眾的矛盾糾紛在萌芽狀態(tài)就得到有效化解。今年上半年,壽寧榮獲“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”稱號,也是寧德市唯一獲此殊榮的縣。
感黨恩改作風 “四同教育”助振興
烈日下,學員在茶園揮舞著鋤頭除草;農舍里,學員一邊吃著農家飯菜一邊與村民聊家常說農事……這是今年6月,壽寧縣委黨校中青班37名學員在下黨鄉(xiāng)下屏峰村參加“四同”教育活動的一幕。
“四同”教育中,學員在幫助群眾鋤草 (壽寧組織部供圖)
近年來,壽寧廣大領導干部牢記囑托、感恩奮進,以講好“下黨故事”為抓手,以打造“學習小鎮(zhèn)”為載體,探索“四同”教育新模式,讓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基層、吃農家飯、干百姓活、講百姓話,感黨恩改作風,把“四下基層”工作制度傳承好、堅持好、發(fā)揚好。
“四同”教育指與群眾“同吃、同住、同勞動、同調研”的黨性教育模式,旨在緊密聯(lián)系干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,增進為民情懷。
同吃——觀變化體民情,增進思想認同。經過前期調研,壽寧因地制宜按照“有好的村級班子、有特色產業(yè)、有食宿條件、有勞動基地、有幫帶導師”的標準建設了10個“四同教育”實踐基地。采取單戶獨辦、多戶聯(lián)辦伙食等方式,為學員提供餐食。學員要與群眾一起洗菜做飯,吃群眾常吃的農家飯菜,讓學員進一步感受脫貧攻堅成果給群眾帶來的幸福感、獲得感,感受“五無”鄉(xiāng)鎮(zhèn)“天塹變通途、舊貌換新顏”的美好嬗變,感受習近平總書記體察民情、服務群眾的榜樣力量,在思想認識和感情上更加貼近群眾,更深刻理解黨與群眾之間的“魚水關系”“血肉聯(lián)系”。
同住——睡農屋聊家常,拉近干群關系。整合農戶閑置房間作為學員“宿舍”,簡單配備被褥、洗漱等必需生活用品,讓學員和群眾住一樣的農屋。晚上與群眾開展“廊橋夜話聽民聲”“板凳座談會”,傾聽幸福茶館王光朝講述下黨精彩的脫貧故事,暢聊柴米油鹽、衣食住行等家長里短。學員與群眾聚在一起,聽到了最真實的聲音,獲取了最基層的信息,宣傳解答了群眾最關心、最關注的政策知識,最大程度拉近與群眾的心理距離,進一步牢固樹立一切為了群眾、一切依靠群眾的宗旨意識。
同勞動——下田間知農理,錘煉務實作風。在當地鄉(xiāng)鎮(zhèn)黨委的主導下,圍繞當地產業(yè)發(fā)展特色和當季的勞作內容,分別設置茶果園除草、施肥和采茶制茶、剪枝套袋等環(huán)節(jié),精心安排打糍粑、包粽子、編竹籠等項目。學員深入田間地頭,與群眾一起勞動,既體驗到傳統(tǒng)勞動的艱辛,又對現代化農業(yè)管理有直觀的認識。
同調研——察實情解難題,謀劃發(fā)展良策。圍繞定制茶園扶貧模式、旅游業(yè)態(tài)策劃、“下鄉(xiāng)的味道”品牌打造等課題,組織學員與鄉(xiāng)村干部座談交流、入戶走訪調研、查閱影像資料,聆聽“從脫貧攻堅到鄉(xiāng)村振興的下黨實踐與探索”等特色課程,探尋下黨發(fā)展變化的密碼所在;到“難忘下黨”主題館,傾聽親歷者講述下黨故事,探討下黨“學習小鎮(zhèn)”發(fā)展規(guī)劃建設等問題,探索打造全國鄉(xiāng)村振興示范樣板村的舉措。
去年以來,壽寧組織學員入戶走訪288人次、召開座談會27場、形成調研報告48份、提出意見建議16個,為群眾解決硒鋅大米擴種、獼猴桃栽培技術提升、人居環(huán)境微景觀打造等56個問題。
來源:閩東日報通訊員 吳蘇梅
編輯:陳娥
審核:劉寧芬 周邦在
責任編輯:陳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