鳳陽記憶
□邱靈/文 劉巖生/圖
福安有個鳳洋,是家鄉(xiāng)的一個榮光之地,不僅是革命老區(qū)基點村,也是市級畬族文化重點村。壽寧也有個鳳陽,先前有“阜宅”“鳳池”“鳳翔”之稱,民國時更名“鳳陽”沿用至今。兩地同音卻不同質(zhì)。雖身為福安籍貫,我卻覺得壽寧的“鳳陽”,似乎比我的老家福安還要鄉(xiāng)里鄉(xiāng)音。
一年之前,當我初次踏上這塊陌生的土地,瞬間就被濃得化不開的家鄉(xiāng)話擊中。帶路的東道主是當?shù)剜l(xiāng)賢,村民們熱情相迎,問候致意。殊不知,身為外來客的我早已破譯了他們之間的言語,甚至,欣然偷享著這一份返鄉(xiāng)的榮耀。
當一個地域有了屬性,好像周遭的一切都沾染了它的氣息。記憶的光標直指——東道主“有天有地”的大厝。房子裝修簡陋,但四方敞亮,寬大結(jié)實。據(jù)說,這里曾招待過不少文友。厝前的院子里,百花叢生百草雜陳,主人不布陣不剪裁,喜歡什么種什么,并由著他們枝枝葉葉,團團簇簇地挨著,爛漫地開出朵朵花兒或者什么也不開,也常見主人用鏡頭捕捉他們的身姿,癡迷地與之對話。若你追問,最愛是誰,主人一定會興致勃勃地告訴你,他們的種種美好。
院子里有貓,不怕生,還能抓老鼠。這本不稀罕,卻被我腦海中城里貓本性退化這一印象洗腦,覺得貓抓老鼠也成了能事兒。不過,它還能抓蜥蜴、逗麻雀、撲蝴蝶,聽起來就更有趣了,滿眼盡是它驍勇頑皮的模樣。但有一陣,我在沙發(fā)柜里發(fā)現(xiàn)了它——柔軟填滿了整個抽屜。貓貓被發(fā)現(xiàn)后,眨開條眼縫,瞟了下,繼續(xù)瞌眼安睡,頓叫我生出擾人清夢的怯意。
陽光金燦燦地照在厝門上,那個用雄黃水寫下的“卍”字格外惹眼——顯然是端午時寫下的,字跡的顏色還很鮮亮。聽著主人的母親迎門走來,“生仔,回來嘍。”“生仔,怎么又走了。”熟悉的鄉(xiāng)音就像小時候在奶奶家,奶奶“安仔”長,“安仔”短。爸爸雖然不是長子,卻是奶奶心中最踏實的依靠。而門前的艾草和雄黃水的標記,讓我十分懷念兒時奶奶追著我和堂哥在臉上或是身上“畫畫”,那是家鄉(xiāng)端午風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??上?,現(xiàn)在人嫌麻煩,也覺得不可信,不少神秘有趣的風俗被逐漸舍棄。
走在鳳陽的街道上,我也總能輕易地觸碰到那些似曾相識的事物。比如,街邊的那碗扁肉,驚艷地還原著小時候的味道,而我在家鄉(xiāng)卻很久都沒能嘗到。童年記憶里的暑期時光,清晨是要被一碗扁肉喚醒的,如果起得遲了,會因為沒有吃著而賭氣消沉一整天。當下的這一份“自足”真是讓人既感動又惦念。
一個人隨意地行走,隨意地逗留,隨意地遇見,無不好奇又自覺熟稔地置身其中。見到有老者向我走來,用濃濃鄉(xiāng)音求助:“阿妹,你幫我看下我這個手機怎么回事”,我?guī)退幚硗旰?,他憨笑地向我致謝,并問道:“阿妹,你厝住哪里???”我方言答應(yīng):“在下面的巷子里”,“哦哦”,他含糊著,滿臉慈愛笑意地轉(zhuǎn)身離去?;剡^頭來,我簡直覺得這種“含糊其辭”“不明就里”的對話十分可笑,但自己居然也不較真。
熟悉的交談、熟悉的腔調(diào)、熟悉的居所、熟悉的飯菜香……我自由徜徉,歸家般如魚得水。只有當輕風送涼,我才意識到——溽暑蒸人的當下自己正“身處外地”。鳳陽海拔很高,大約,也拜賜高寒的氣候,當?shù)厝藢β爲蚩磻?,確是多了一份耐心和閑情。
移步間,我來到了村口的劉氏宗祠。偌大的劉氏祠堂氣宇軒昂,在閩東鄉(xiāng)鎮(zhèn)實屬罕見,這里不僅是鳳陽人祭拜先祖、傳承文脈的肇基地,也成為了北路戲演繹傳習中心。
北路戲,又稱“橫哨戲”,是中國稀有地方劇種之一,也是鳳陽的百年傳奇。300多年前,鳳陽一帶鄉(xiāng)村因演奏亂彈的橫哨戲班而名聲在外,也吸引著閩東北一帶的民間戲曲藝人匯集于此。這個橫哨戲班,就是北路戲前身。這里相繼培養(yǎng)了一代又一代戲曲藝人,該鎮(zhèn)的延家洋村,一度還被外界叫作“戲窩”。
數(shù)百年來,鳳陽北路戲的傳承從未間斷,盡管當?shù)貏F也曾一度蕭條沉寂,但終能頑強地扎根在這片土地,并較為完好地保留著它的原生面貌。如今,北路戲已走進校園。鳳陽中學及鳳陽小學成為“鳳陽北路戲演習基地”,鳳陽鎮(zhèn)政府和民間組織也扶持鼓勵老藝人在劉氏祠堂開展北路戲教學。節(jié)慶之時,十里八鄉(xiāng)聚眾而來觀看北路戲演出;日常,則有序拉開戲曲的傳承工作。鳳陽人選擇用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復(fù)興北路戲,這足以彰顯北路戲作為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蘊,也足以呈現(xiàn)當?shù)厝嗣袢罕姷奈幕枨?。而新生力量閃亮舞臺,則更加令人心潮澎湃。
拿起鋤頭是農(nóng)民,穿上戲服是演員。這是鳳陽人對北路戲熱愛的真實寫照。你無法想象,坐在小賣部門前板凳上看店的男子,正是劇團的骨干小生;田間地頭幫著老父親種植葡萄的年輕婦女是劇團的主要負責人之一,也是臺柱子;臺上那個飾演老仙摘葡萄的白胡子老仙,聽說他的資歷最老功夫最深;你更加無法想象,隨便走進一家美發(fā)店,為你服務(wù)的老板娘也能熱切地與你分享她私下錄好的幾首北路戲曲子,并自豪地講述起祖上關(guān)于北路戲歷經(jīng)幾代傳承興衰的故事……
戲曲植根于百姓民眾的大地,與“草根”們同呼吸共命運。鳳陽人一代又一代地耕耘著屬于自己家鄉(xiāng)的那一片“文化田”。它鮮少涉外,甚至有些閉塞,也正因如此,鳳陽保留著北路戲原汁原味的古樸風貌。
可以說,鳳陽人視北路戲為珍寶,北路戲也因鳳陽而更加完整。
去年,我有幸為鳳陽寫了一出北路戲,并在劉氏宗祠上演。演出結(jié)束,我怯聲聲地用方言尋問身旁村民,“看得懂嗎?”“這說的是村里的事嗎?”村大娘樂呵呵地連連回應(yīng)我:“會意,能會意”。我長舒了口氣——人生第一次實現(xiàn)將劇本立之于舞臺,還挺順利!對此我滿懷感恩,也心存幾分僥幸。鳳陽于我,如家中長輩般,接納并包容著我成長中那平凡又青澀的第一次。
“說鳳陽,道鳳陽,鳳陽是個好地方……”后人撰寫的文字被編成了北路戲歌,在鳳陽百姓中口口傳唱。鳳陽有多好,我還想更多地了解?;蛟S,他比我的家鄉(xiāng)還“土”,但是躺在這里的方言,以及有關(guān)那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記憶,總能牽念起。
——就像,我曾在這里生活過。
責任編輯:鄭力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