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見寧德丨鄭望:福安羅漢寺發(fā)現(xiàn)宋朝柱礎(chǔ)石刻
農(nóng)歷正月初八“走八寺”,我們來到康厝鄉(xiāng)羅漢寺。這座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寺廟,雖然沒有雄偉的殿宇,卻實為一處風水寶地。正如《奉禮羅仁著陵墓修葺銘》所云:羅漢寺之地,山勢奇峻,翩若孔雀開屏,凌云展翅,婉似游龍戲水,騰挪蜿蜒,氣勢磅礴,綿延不斷,極目遠眺,層巒疊嶂,峰崿聳秀,蔚為壯觀。
但凡廟宇,總是法相莊嚴。一般來說,寺院都是神圣的,令人敬畏三分。不過,不少人旅游喜歡參觀各種宗教景點,有的是因為信仰去許愿,有的只是想尋得一處清靜之地散散心,或者喜歡看看古建筑、拍拍照。流連羅漢寺,搜尋文物古跡,遇見寺院附近散落不少蓮瓣柱礎(chǔ)、佛塔基座等石構(gòu)件??拷辈旒毧磿r,意外發(fā)現(xiàn)一根直徑40多厘米的殘破石柱依稀漫漶字跡。用水清洗后,顯現(xiàn)“勸□(?此字模糊難辨)首羅誇熙寧六年”字樣。
粗略辨析,“羅誇”疑似人名,“熙寧” 應(yīng)該是北宋神宗趙頊年號(元年:1068年—末年:1077年)。相傳,羅漢寺原名羅漢院(成書于宋淳熙九年(1182)的《三山志》記載:“羅漢院,欽德里,天圣七年置。”欽德里是舊時十五都至十九都。也就是說,淳熙九年前羅漢院已登記在冊),明、清縣志皆作羅漢寺,《福寧府志》“州志作羅浮”。據(jù)清道光十四年(1834)岙里村《鳳源羅氏宗譜》記載,“羅漢院離岙里僅二里許,舊名‘的庵’,唐昭宗景福間(892—893)五世仁著公所立也。舍田租六佰秤(秤,古代量詞,每秤十五斤),以為世守奠祭。至十三世云中公于宋仁宗天圣七年(1029)奏準更名羅漢院。又舍田租一千二百秤與僧住持。內(nèi)抽一百八十秤為值墳祀事之用?!绷_漢寺創(chuàng)建以來,政客、名士和信眾絡(luò)繹不絕,已知明朝知縣孟充、明朝邑廩生李天章等都留下游羅漢寺的詩篇。
穆陽人繆璉《游羅漢寺》詩云:咫尺招提久倦登,今朝乘興訪名僧??胀ミ^雨苔偏滑,老缽藏龍水自澄。云伴鶴行松下露,樵沖猿抱澗邊藤。留題泉石歸來晚,踏破前山翠幾層。
古代羅漢院規(guī)模十分宏大,遠非今日羅漢寺可比。歲月倥傯,白駒過隙。頹廢多年后,至今羅漢寺于民國二十二年(1933)重建,1990年重修。現(xiàn)存寺院遺址坐乾向巽,四周俱有原石座為界。據(jù)說,2010年基建觀堂時,出土了兩件薄殼灰陶瓶以及釉陶瓷器罐碗等碎片,不但涉及羅漢院僧舍久遠歷史,更反映了自古以來穆水河畔的生活圖景。大量石礎(chǔ)、柱墩等石構(gòu)古建遺物,所涉許多史跡謎團尚未解開。值得注意的是,古時 “羅漢院”的祠廟,奉祀的是一尊叫做羅漢充的神明。這個羅漢充是穆陽羅氏的先祖,唐朝末年,為了躲避戰(zhàn)亂,他率族遷入穆陽;面對著一大片荒山野地,羅漢充毫不退縮,領(lǐng)頭“治阡陌,召民耕作”,使荒莽“遂為沃壤”。不管“羅澳里”,還是“羅墺底” “羅岙里”,都與羅氏先輩披荊斬棘密分不開。 像這樣 “篳路藍縷,以啟山林”的先輩,何止一個羅氏應(yīng)將此作為一種榮耀,載入族譜,以示不忘。
來源:閩東日報·新寧德客戶端
作者:鄭望
編輯:陳娥
審核:陳小蝦 周邦在
責任編輯:陳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