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未來書店”什么樣?用“內涵”留住讀者
從經歷“倒閉潮”到“全面復蘇”再到“華麗轉身”,近年來,實體書店在中國正發(fā)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。變化背后,是傳統(tǒng)零售業(yè)向新型生活方式的轉換。
當書店憑借“高顏值”成為“網紅店”,當琳瑯滿目的文創(chuàng)產品和咖啡甜點代替書籍成為“主角”,不少愛書人也感到憂慮。書店的獨立價值與核心競爭力在哪里?未來書店,將何去何從?
讓讀者與圖書再相逢
以方所、誠品書店、Pageone、西西弗等為代表的民營書店,因頗具美感的空間設計和新穎的陳列方式,吸引各類顧客前去“打卡”。在日前北京閱讀季“品閱書香·名家面對面”系列活動上,業(yè)內專家表示,書店僅僅靠“顏值”吸引顧客是不夠的,書店的核心功能是讓讀者與圖書再相逢。
選書師幅允孝認為,書的選擇與陳列是讓人與書相逢、產生共鳴的關鍵。將書籍串聯(lián)成龐大而有價值的信息網的同時,又能改變讀者與圖書相遇的方式。
以木心的作品為例,它們不再被放入中國當代作家的書架,而是與其傳記、相關研究甚至作者讀過的書、感興趣的藝術品擺在一起……由此,每個傳記主角都能自成“王國”,讀者可以憑借興趣點發(fā)現(xiàn)大片關聯(lián)圖書。
“現(xiàn)在大家很容易在網絡上購買自己感興趣的書,理想的書店需要為大家制造‘久別重逢’的未知與驚喜。”幅允孝說,打破傳統(tǒng)學科分類模式,通過選書配書、重新擺放的再編輯,不僅重新激活了書的價值,也自然催化了書與人之間的化學反應。
打造閱讀與生活的博物館
喝咖啡、看書、買手工藝品、逛展覽、聽講座,甚至看電影……無論是為尋書,還是僅為打發(fā)時光,每一個人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。未來書店已經被重新定義為“閱讀與生活的博物館”,人們徜徉其間,流連忘返。
專家指出,相比線上書店便利的買書方式和“點對點”的人書關系,實體書店“在場”的體驗感始終不可替代。它們將以豐富的空間感受,成為城市不可代替的文化地標,引領一種新的生活方式。
據統(tǒng)計,2017年,言幾又全國門店累計舉辦文化活動2000余場,參與人次突破百萬;單向空間邀請大量熱點作家、文化名人進行座談……
誠品書店總經理李介修說,“復合生活空間”正是遵循圖書多元特質的結果。消費者不再為單一購書需求走進書店,體驗文化服務將成為最主要的進店目的。
據了解,世界上已有部分國家和地區(qū)正試圖打造“有書店的街道”,即以書店為核心店鋪,把散步道規(guī)劃其中,增設多家專賣店的一種新型商業(yè)區(qū)。
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蔣晞亮認為,未來書店將會成為城市的文化消費入口和交流地,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的文化產品。
圖書和閱讀仍是書店的靈魂
面對愈演愈烈的電商競爭和日趨多元的文化需求,如何打造理想的書店?業(yè)內正在積極探索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的答案。
閱見未來圖書(北京)有限公司運營總監(jiān)孫謙認為,未來書店可能會呈現(xiàn)出四種形態(tài)——第一種是超大型的文化商業(yè)空間,如蘇州誠品書店;第二種是城市名片型的書店,如南京先鋒書店;第三種是社區(qū)書店,空間不大但能夠找準定位服務于社區(qū)閱讀需求;第四種是主題書店,如北京庫布里克書店等,在學術、藝術等垂直領域做出嘗試,吸引大批固定讀者。
業(yè)內人士普遍認為,在書店轉型發(fā)展過程中,圖書和閱讀仍是書店的靈魂,要用“內涵”留住讀者。
“好的書店沒有一個標準答案,大家都在探索。”建投書局負責人張權說,讀書是心靈的旅程,希望未來的書店不僅僅是驛站,更是旅途風景的一部分。(史競男、胡夢雪)
責任編輯:葉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