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乎者也 | 鄭美珊:風雅大留村
每次與父母回家,驅(qū)車104國道,路經(jīng)大留村,父親總是迫不及待地搖下車窗,望著氣派的村口牌樓,嘖嘖贊嘆,滔滔不絕地說起大留村的今昔。古時江水潮汐可直達大留村,但大留村仍是陸路的交通要道。父親早年修造船只,經(jīng)常要去大留村采購桐油等造船材料,所以對大留村極為熟悉,也頗有感情。大留村與故鄉(xiāng)相隔不遠,但我與母親過去都未曾去過,今日權當“偷得浮生半日閑”,就陪同父母一起到大留村逛逛。
走進村口牌樓,一條寬闊整潔的水泥路直抵村中。放眼之處,新樓林立,花草蔥蘢,生機勃勃。村莊安靜祥和,步道椅子上坐著幾位精神矍鑠的老伯在閑聊,見到我們,熱情地招呼,大有“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”的感覺。一向隨和的父親就和老伯們嘮起嗑來,父親還念叨了許多早年認識的故交。父親的故交,這些老伯們當然都知道,同一個村莊,有可能甚至沾親帶故。其中一位老伯自稱年長父親兩歲,是父親的老朋友,對父親的到來,表現(xiàn)得特別的親切。父親笑呵呵,臉上掛滿喜悅。這哪是來游玩,分明是來認兄認弟的。我從老伯們言談間知曉,這會兒,村里的人都在工廠上班,但傍晚時分,村里就熱鬧了。放學的伢崽,下班的后生,使整個村莊充滿歡聲笑語。村里3000多人,基本上沒有外出務工之人。這在當今的農(nóng)村,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。我環(huán)顧周遭,村莊外圍工廠企業(yè)密布,處處呈現(xiàn)一派繁榮景象。據(jù)說,這里是閩東經(jīng)濟最活躍的區(qū)域之一。也許是這些蒸蒸日上的企業(yè),使大留村乃至周邊村落人家都能過上在家門口上班的安逸日子。我想起老伯詼諧的話來:“遠處一堆金,不如近處一堆土。”
我們沿路行走,好客的老伯們牽著父親的手,像極了久別重逢的老友。幾位老伯帶領我們母女去觀賞村里的張公井、古煙墩、古碼頭、古官道等古跡,并爭先恐后地介紹這些古跡的歷史。我從他們的介紹中知道,大留村開基于五代后唐,迄今已有1150多年歷史,是我省首批千年古村落,文化底蘊深厚,人文景觀豐富。大留村仿佛是一部千年史書,那些承載千年文化積淀的風骨,猶如一幀幀穿越時空的印記,無不讓后人景仰。在這里,我讀懂了文天祥在大留村留下的傷心今北府,遺恨古東洲的千古絕唱故事,讀懂了張觀抗金留下不朽的詩篇:“一山迎石照,百水納江流。騷客登樓賦,漁翁泛棹游。云霞橫遠岫,波浪起芳洲。風雨乍然至,魚龍鬧北州。”也讀懂了張如翰激情四射的公車上書,
六角玲瓏的張公井不遠處,有座始建于宋代的被稱為學士橋的石橋,橋為單孔平梁石橋。東西走向,全長11米,寬2.5米,橋基座兩端以塊石壘砌,橋中部高,兩端為緩斜坡;橋面以條石鋪就,兩側(cè)設石護欄;護欄望柱柱頭分別飾以獅子、梭形、圓形等石雕圖案。因該橋跨建在池上,將池一分為二,因此,這池被村民稱為“呂字池”。池岸是氣派宏偉的宗祠,照墻上的“人游霽月光風表,家在廉泉讓水間”的對聯(lián)顯得特別醒目。
拐出弄口,有一座新建樓房,外墻粉飾光鮮,半掩著門,門里傳出針車嗒嗒聲音。我好奇推門,只見一老一少女子,正在針車上縫制皮套。老伯介紹,她們婆媳倆在家里縫制按摩器皮套,趕貨的月份有1萬多元的收入。女子笑容可掬,給我們沏著茶,她丈夫在不遠處的福建立松工業(yè)有限公司上班,廠里效益好,家里置辦兩臺針車,婆媳利用空閑縫制按摩器皮套。媳婦說多虧婆婆幫襯,婆婆夸媳婦勤勞??粗畔眰z舒心的笑容,我對“家和萬事興”又有了更深的認識。
我們回家時,老伯們一直送到路口,父親依依不舍地不斷揮手向他們告別。我回望大留村,在感受這濃濃的古道熱腸的氛圍中,似乎找到了千年古村落傳承的文化根脈。
來源:閩東日報
作者:鄭美珊
編輯:藍青
審核:何冰如 林珺
責任編輯:劉寧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