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乎者也 | 李中寶:旅泰印象
那年去泰國旅行,雖然行程只有6天,但異國他鄉(xiāng)的人文風物每每沖擊我感官,引發(fā)我回味,觸發(fā)我聯(lián)想,激發(fā)我思考。
獨特的“蝌蚪文”
泰國的文字,形狀很像蝌蚪,故稱“蝌蚪文”。蝌蚪文屬于元音附標文字,即用在輔音字母的四周標示代表元音的符號。不懂英文的人,看英文字母,多少可以從中看出一些規(guī)律,但看泰國蝌蚪文,卻很難看出其中道道。這種獨特的文字一定很難認識和記憶,真佩服泰國人發(fā)明、認識和記憶文字的能力。
泰國文字發(fā)明于1283年,只有730多年歷史。泰國之前沒有自己的文字,泰國人在漫長的語言發(fā)展過程中,吸收和借鑒了鄰國語言的詞匯創(chuàng)造了泰國文字,創(chuàng)造者是著名的素可泰王朝創(chuàng)建者膺它沙羅鐵國王的二兒子、泰國第三任國王蘭甘亨,所以蝌蚪文亦稱“素可泰文”。
我國春秋時期也出現(xiàn)過蝌蚪文,傳說孔子《漆書壁經(jīng)》是用漆書寫的,漆書亦稱“蝌蚪文”??鬃邮谴呵飼r人,蝌蚪文歷史至少也有2700多年,但到東漢時,涼州刺史杜林在新疆西州得到一本漆書《尚書》,蘇軾“壁中蠹簡今千年,添書蝌蚪光射天”,說的就是這本蝌蚪文《尚書》。但到東漢馬融、鄭玄為蝌蚪文《尚書》作注后,就不見蝌蚪文流傳了。泰國的“蝌蚪文”才730多年,與中國的蝌蚪文應該沒有淵源關(guān)系,只是兩者形狀都像蝌蚪而已。
潑水狂歡節(jié)
“潑水節(jié)”是泰國的重要節(jié)日,類似于中國的春節(jié)。每年從4月13日開始到4月15日結(jié)束,歷時3天。潑水活動寄寓著泰國人滌除污穢、清除不幸和消除罪惡,開啟純凈、吉祥的新一年的愿望。4月16日下午,我們到泰國,節(jié)日雖然已經(jīng)結(jié)束,但潑水卻仍在進行,而且盛況不減,因為此時正是旅游旺季,為了吸引游客,帶動旅游業(yè)發(fā)展,泰國人不愿讓潑水活動隨著節(jié)日的結(jié)束而停止,而且還建有許多長年讓游客潑水的場所,備有潑水專用的蓄水池和工具?;顒娱_始前還上演節(jié)目,活動中還伴奏音樂,讓游客瓢潑其中,清涼其中,瀟灑其中,歡樂其中。
我們前往潑水節(jié)最為熱鬧的芭堤雅。進城時,大街兩旁激烈的潑水正在進行。參與者臉上涂著白色糊糊,手里持著潑水槍和潑水瓢,互相潑水,不僅參與者互潑,而且見行人就潑;不僅潑人,也潑車,小到自行車,大到大巴車,一律潑,還會把路經(jīng)此地的旅游大巴圍起來向車上游客潑水,如果車窗沒關(guān)緊,就會有水或白色泡沫從車窗潑進來,弄得我們只能躲在車里不敢下來。
我們到達專門潑水的場地后,潑水的觀賞者變?yōu)閰⑴c者。游客潑水活動是由兩個團對潑,很像原始的斗毆,進行中人人縱情狂野,個個強悍威猛,狂野威猛起來時“六親不認”,一起的“自己人”也照潑不誤。水從空中傾盆而下,再從身上飄到地上,滔滔汩汩,四處流淌。有人被水滑倒,爬起來繼續(xù)潑,潑人者的嬉笑聲,被潑者的尖叫聲,流水的嘩嘩聲,此起彼伏,不絕于耳。
買賣也是風景
在泰國,無論是大型商場還是路邊小攤,商品一律明碼標價,貨真價實,公平交易,童叟無欺。沒有劣品假貨,不會短斤少兩。因為泰國人都信佛,佛在心中,善在行動。顧客無論在哪里購物,都不會有辨假貨、防欺詐的壓力,交易十分輕松愉快。
一天,我們在曼谷一個景點的小商鋪里買手串。掌柜的是一個十六七歲的華裔女孩。柜上手串有兩種,一種標價80銖,一種標價60銖。我見兩種手串無論大小、形狀,還是珠的顏色都并無差別,就問小女孩相同的手串為什么有不同的標價。女孩回答說:“質(zhì)量不同。80銖的比60銖的材質(zhì)好。”說著,她拿出小電子秤稱重,秤上顯示:80銖的36.6克,60銖的36.1克。接著她分別拿兩種手串讓我聞聞,80銖的有一股濃淡相宜的清香味,而60銖的只有一種若有若無的木材味。
我說:“全按60銖賣,我各買5個?!?/p>
女孩微笑著說:“對不起,這我做不了主,我是給人看店的,價格是老板定的。”
我逗她說:“兩種手串區(qū)別這么小,顧客看不出來,為什么不全按80銖賣,你從中賺點差價?”
女孩還是微笑,說:“我不能這樣做,因為顧客不知道,佛會知道?!?/p>
佛會知道!泰國人都相信,人在做,佛在看。因此,做買賣誠實不欺。
兩種手串我各買了5個,付了700泰銖后,另外給她40銖小費,表示對她誠實的獎賞。她欣然收了小費放在柜臺上,雙手合十,連聲道謝。
泰國生意人不僅不貪昧心錢,不欺陌生人,而且單純得可愛。比如,水果1公斤40銖,你買兩公斤,然后你給100銖,說,不用找了,就買100銖好了??墒?,人家卻不同意,說:“對不起,找你20銖;還要,可以再買?!?/p>
泰國處處有風景,連小攤小販小買賣也是一種亮麗的民俗風景。
來源:閩東日報 李中寶
編輯:淑琴
審核:林翠慧 周邦在
責任編輯:陳淑琴